黄帝内经》关于“六经”的论述主要集中于《素问》的《热论》与《五运六气》等篇章,重点阐述六经病症的传变规律及与脏腑、经络的关系。以下为相关原文及核心内容整理: 六经病症...
黄帝内经》关于“六经”的论述主要集中于《素问》的《热论》与《五运六气》等篇章,重点阐述六经病症的传变规律及与脏腑、经络的关系。以下为相关原文及核心内容整理:
六经病症的传变与主症
《素问·热论》系统论述了六经热病的传变顺序与主症:
太阳病:以“头项痛,腰脊强”为特征,对应外感初期症状。23
阳明病:表现为“身热不得卧,目痛鼻干”,因阳明经多气多血,热势最盛。23
少阳病:涉及胆经与三焦,症状多表现为寒热往来。2
太阴病:太阴脉布于胃中,病症可见“腹满而嗑干”(腹部胀满、咽喉干燥)。3
少阴病:与心肾相关,常见虚寒或虚热证。4
厥阴病:多表现为寒热错杂,如手足厥冷与内热交替。4
治疗原则强调“通其脏脉”,三阳经病用汗法,三阴经病用泄法,以祛邪为主。23
六经与五运六气的对应关系
《素问·五运六气》将六经与地支、节气结合,明确其主气规律:
少阴主之:对应子午之年,主心肾之气。4
太阴主之:对应丑未之年,主脾胃湿土之气。4
少阳主之:对应寅申之年,主胆与三焦相火。4
阳明主之:对应卯酉之年,主肺与大肠燥金之气。4
太阳主之:对应辰戌之年,主膀胱与小肠寒水之气。4
厥阴主之:对应巳亥之年,主肝与心包风木之气。4
六经的生理与病理基础
经脉与脏腑关联:六经病症的本质是脏腑功能失调在经络循行部位的反映。例如,阳明病与胃腑功能异常直接相关,太阴病则与脾失运化密切相关。12
阴阳平衡理论:六经病症的传变遵循阴阳消长规律,如太阳为三阳之表,厥阴为三阴之尽,体现了“阳道实,阴道虚”的病理特点。14
文献来源与学术价值
上述内容综合了《素问》多篇原文,其中《热论》奠定了六经辨证的基础,而《伤寒论》的六经体系则是对其的深化与发展。1
作品原文
黄帝问曰: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〔1〕,或愈或死,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,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?不知其解,愿闻其故。岐伯对曰:巨阳者,诸阳之属也〔2〕,其脉连于风府〔3〕,故为诸阳主气也。人之伤于寒也,则为病热,热虽甚不死〔4〕;其两感于寒〔5〕而病者,必不免于死。
帝曰:愿闻其状。岐伯曰:伤寒一日,巨阳受之〔6〕,故头项痛腰脊强〔7〕;二日阳明受之,阳明主肉,其脉挟鼻络于目,故身热目疼而鼻干,不得卧也〔8〕;三日少阳受之,少阳主胆〔9〕,其脉循胁络于耳,故胸胁痛而耳聋,三阳经络皆受其病,而未入于脏者,故可汗而已〔10〕;四日太阴受之〔11〕,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,故腹满而嗌干;五日少阴受之,少阴脉贯肾络于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干而渴〔12〕。六日厥阴受之,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,故烦满而囊缩〔13〕。三阴三阳、五脏六腑皆受病,荣卫不行,五脏不通,则死矣。
365站群其不两感于寒者,七日巨阳病衰,头痛少愈〔14〕;八日阳明病衰,身热少愈;九日少阳病衰,耳聋微闻;十日太阴病衰,腹减如故〔15〕,则思饮食;十一日少阴病衰,渴止不满,舌干已而嚏〔16〕;十二日厥阴病衰,囊纵少腹微下,大气皆去〔17〕,病日已矣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之各通其脏脉〔18〕,病日衰已矣。其未满三日者,可汗而已;其满三日者,可泄而已〔19〕。
帝曰:热病已愈,时有所遗〔20〕者何也?岐伯曰:诸遗者,热甚而强食之,故有所遗也。若此者,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,因其谷气相薄〔21〕,两热相合〔22〕,故有所遗也。帝曰:善。治遗奈何?岐伯曰:视其虚实,调其逆从〔23〕,可使必已矣。帝曰:病热当何禁之?岐伯曰:病热少愈,食肉则复〔24〕,多食则遗,此其禁也。
帝曰:其病两感于寒者,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?岐伯曰:两感于寒者,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,则头痛口干而烦满〔25〕;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,则腹满身热,不欲食,谵言〔26〕;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,则耳聋囊缩而厥,水浆不入,不知人,六日死。帝曰:五脏已伤,六腑不通,荣卫不行,如是之后,三日乃死何也?岐伯曰:阳明者,十二经脉之长也,其血气盛,故不知人,三日其气乃尽,故死矣〔27〕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凡病伤寒而成温〔28〕者,先夏至日者为病温,后夏至日者为病暑〔29〕,暑当与汗皆出,勿止〔30〕。2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